你的位置:168飞艇计划人工在线计划免费版 > 新闻动态 > 3亿投资打水漂, 电影圈的“割韭菜”还能撑多久?
3亿投资打水漂, 电影圈的“割韭菜”还能撑多久?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5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最近翻了几部老电影,看得人直皱眉头,这种明星阵容堆砌的的烂片真的让人“食之无味”。

《匹夫》故事讲得零零散散,人物也难以立住,仅仅高喊热血口号,拯救不了那拖沓的剧情以及诸多逻辑漏洞,看着看着便跳戏了,感觉与那些神剧相差无几。

《金蝉脱壳2》更别提了,剧情老掉牙,逻辑乱成一锅粥,人物也特别单薄,看着黄晓明在里面折腾,感觉就像看场贵的离谱的密室逃脱。

画面拍得也差,演技尴尬,加的东西莫名其妙,而且黄教主的英语听着还是那么费劲。

《嘻游记》,纯粹就是尴尬的集合体啦,这里抄抄,那里抄抄,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将一堆别人的东西硬生生地拼凑到了一起。

《战国》那叫一个煎熬,故事多又杂,看得人只想快进;《王的盛宴》明明有好演员,却被糟糕的台词和导演自嗨式的讲故事给糟蹋了;

《富春山居图》着实更为神奇啦,那剧情的走向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,实在搞不清楚那些大明星究竟为何会接下这样的作品呢。

看完这些片子,估计主演自己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这些片子,不是个例,它们代表了一种,曾经很“盛行”的拍法:凑一撮明星,套个看上去热闹的壳子,故事好不好,逻辑通不通,人物真不真,似乎都不重要。

以前这种套路,好像还挺管用,哪怕被骂得狗血淋头,就像《富春山居图》那般靠着档期没有对手,以及电影院硬排片,头一天也能捞到不少钱。

导演出来“求轻喷”一下,反而成了话题。

去年还有《抓娃娃》这部作品。它的笑点明显显得生硬,被大家吐槽为“硬咯吱人笑”。不过仅仅是因为有沈腾的名字在,就轻而易举地卖出了30亿之多。

这让有些人觉得,有明星、有噱头就够了,观众的钱真好赚。

但观众真的傻吗,真就那么好糊弄吗?

2025年这个暑期档,算是狠狠扇了这种想法一巴掌。花大价钱、请大明星、搞大宣传的片子,接二连三扑街,扑得那叫一个惨烈。

姜文历经七年打磨的《你行你上》,投入近3亿资金,不过票房连成本的一半都未能收回。

陈思诚弄的《恶意》,30个明星也没用,还是亏了几千万。

章子怡的那部《酱园弄》,分成了上集和下集,小编猜其目的应该是想多获取一些收益,不过最终的亏空依然是那样巨大。

两个月,八亿多投资就这么打了水漂,更讽刺的是,一部公认拍得不咋地、被群嘲“烂”出圈的喜剧《奇遇》,反而因为这种“烂”引发了热点讨论。

它用的都是十年之前的老梗,那故事呢,也是抄了又改,改了又抄。贾冰硬要去扮嫩,咱观众瞧着呀都替他觉得尴尬,豆瓣的评分也就5.3分。

放在以前,这种片子或许也就,勉强地过了吧,但现在观众连这种“勉强”都不太愿意给了。

大家心里明镜似的:我们花钱买票,不是来看明星脸凑数的,也不是来看老梗大杂烩的。

为啥《南京照相馆》这种没什么特别知名的大明星,但是故事讲述得很扎实的片子,能够卖出15亿呢?

为啥《戏台》这种追求点艺术性的片子能赢得尊重?答案很简单:观众累了,也醒了。

我们不想再当冤大头,不想再被当成只会看脸、看热闹的韭菜。

我们走进电影院,是想被一个好故事打动,是想看到真实的人物和情感,是想那两小时花得值。

当《长安的荔枝》的导演还在网上委屈巴巴地问“为啥不看我的电影”时,无数选择走进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观众已经用脚投了票,用钱包做了选择。

这个暑期档,亏掉的八个亿,就是市场最为响亮的一个警告:仅仅依靠明星以及噱头来忽悠人的那个时代,已然彻底地结束了。

把钱花在打磨剧本、用心拍片上,才是正道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,为烂片、为流浪明星买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你最近在电影院看的最值回票价的电影是哪部?又踩了哪些烂片的坑?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吧!



相关资讯